半点优化网 http://www.bdxc.net/
当前位置首页 > 关键词排名> 正文

互联网公司都是怎样把流量变成现金的?

2022-07-24 19:04:27 暂无评论 17 关键词排名 现金   流量   变成

大家不要把流量变现看的很高大上。你想想看,把上千万甚至上亿的人聚集到一起,随便兜售点什么,赚钱就是分分钟的事。互联网公司,特别是平台型互联网公司,难度最高的不是流量变现,而是吸引流量。21世纪实际越来越贵的是什么?是流量。

聚集到流量后,如何变现上,各家使各家的招,各家都有秘密配方(长文预警,只有15秒耐心的网友,可以出门左转离开;想看好玩的请继续往下走)。

下面我们将解剖BAT,讲讲流量变现的秘密配方。

阿里巴巴:天下没有难变现的流量流量变现虽然是个技术活,但再难的事在马老师眼里都不是事,因为天下没有难变现的流量。

马老师别激动,我们当然知道您的原话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在流量变现方面,您最有发言权。

15年前,淘宝网面世,来自美国的eBay通过易趣网落地中国C2C市场,占据国内超过90%的市场份额。

淘宝网正面和易趣网刚没有胜算,于是打出一招“黑虎掏心”:易趣网不是要对卖家收2%的交易佣金吗?淘宝网免费!

eBay最终兵败中国,在退出中国的那天,老板还可能一万个不服气: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马云你搞免费,看你怎么玩下去。

在中国市场,eBay因为葱花钱输掉一顿大餐事实证明,eBay的老板错了。淘宝一统江湖后,开启流量变现模式,淘宝天猫卖家们需要付出的包括技术服务费、装修模板费、会员关系管理费等9种费用(保证金和淘宝客费用除外),淘宝卖家相对要少一些。但要让店铺保证一定的营业额,一年的运营宣传费用超过20万元(天猫、淘宝各开一家店)是小意思,详见下图。

相比之下,2%的交易佣金真的是葱花钱好么。估计eBay的老板都能看傻眼了,马云确实没有提供免费的午餐,要命的是午餐还不便宜。

腾讯:只要在我这儿玩,不怕你不花钱QQ在网吧青年中流行时,很多人没想明白,一个网络聊天软件能赚到什么钱啊?普通人想不明白,老一辈企业家包括海尔的张瑞敏也没想明白。

2004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现场,马化腾获得年度新锐奖,当时QQ注册用户数3.55亿,活跃用户1.19亿,央视给小马哥的头衔是“网站站长”,这个头衔今天看来真的很LOW。

主持人要求马化腾现场说服海尔CEO张瑞敏使用QQ。

大概没搞懂QQ如何将流量变现,结果张瑞敏秒拒使用QQ,马化腾的表情如下图,两个字:尴尬。

当时互联网经济还很边缘,今天炙手可热的马云老师坐在第二排,没有开煲鸡汤(主要是没人喝),第一排的都是传统企业的老总。当年想不明白互联网企业如何变现流量的,现在都有廉颇老矣的感觉,想明白的都已买了腾讯股票,赚几百倍收益。

不仅时间是金钱,眼光有时也是金钱。

我们回到QQ流量变现问题:

卖头像皮肤,有一阵子用户不买QQ皮肤,腾讯让你只穿内衣聊天,被用户痛骂之后,腾讯给大伙穿上衣服(推出免费皮肤);

卖广告,在聊天对话框旁边闪呀闪的,想关掉?不可能,否则腾讯怎么赚钱;

卖会员等级,QQ用户谁用谁知道;

……

你以为这就是腾讯变现流量的全部招数?其实,只是1.0版。2.0版是给自有核心业务导流,比如腾讯游戏、腾讯文学、QQ音乐、腾讯漫画、腾讯新闻网、QQ浏览器等。这些腾讯的亲儿子们有了流量哺育,成长为白白胖胖的独角兽,上市之后让腾讯赚的盆满钵满。流量不仅变现,还增值了。

2.0版也不是终极版,后来腾讯又搞出流量变现3.0版本,从哺育亲儿子到哺育干儿子(腾讯投资的企业),最典型的是京东、拼多多等。从此,腾讯由单一的QQ产品演变为以社交为核心的生态帝国。

只要你想通过网络聊天、交友、工作,要么选QQ,要么选微信,反正都是腾讯的产品,逃不掉的。一旦上了腾讯的船,马化腾才不会担心你不花钱纳。

百度:把关键词变成印钞机相对于腾讯,百度的流量变现方式简单粗暴:出售关键词。

和百度打交道的公司,对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译为搜索引擎优化)这个词应该不会陌生,直白地说,就是购买关键词。

比如“投资、理财、P2P”等词语,你买了的话,用户搜索这些词,你的公司就排在最前面,点击后进入你公司的主页,接下来的事成年人都懂的,这人大概率成为你的菜:客户。

通过关键词引来一个客户要花多少钱呢?几块钱,真的不贵。

当然,这只是最初的情况。当百度垄断PC端80%的流量后,关键词也……涨价了!涨价很好理解,二十年来,房价涨了多少倍,大家心里都有数,何况百度又不是公益慈善机构。

因为点击率高的关键词是稀缺品种,抢的人又多,结果价格就被哄抬上去,贵的时候,点击一次关键词搜索,要花几十元。怎么个贵法,具体见媒体报道截图。

点击鼠标左键还是很轻松的,所以你可以想象一下,随着亿万网民的食指有节奏地点击鼠标左键,在百度那里,一长串阿拉伯数字在不断变化,它们可是实打实地真金白银。

但百度觉得,让大家在关键词上展开军备竞赛还不够,于是又推出“品牌专区”。接地气儿地说就是,李四公司为防止“李四”这个关键词被竞争对手张三公司买走(张三公司买走的话,用户一搜李四,结果出来张三公司,等于李四公司的潜在客户被张三公司撬了),于是花钱向百度购买“品牌专区”。

扯淡之处在于,公司名气越大,这笔保护费也水涨船高,高的一个月能有一百万。嗯,是不是感觉沦为了流量巨头的打工仔?

这种流量变现方式有一个妇孺皆知的名称“竞价排名”,至于如何妇孺皆知,可自行搜索“魏则西事件”。这里不展开。

以上说的都是大家熟悉的互联网公司的流量变现方法,不知道大家对我的回答是否满意?欢迎在留言里发表不同观点。

如果喜欢答案内容,请点赞,谢谢!头条号《魔铁的世界》专注有营养接地气的科技、商业故事,喜欢请点击关注,每日获取新鲜、有态度的资讯。

很多人现在或者曾经,可能都想过一个问题:那些互联网巨头们好多产品都是免费给我们用的,他们是哪儿来的收入?又怎么在上市之后变成几千亿、几万亿的市值?

我们先看看外面的大师是怎么念经的。谷歌母公司2021年第四季度营业总收入为753.3亿美元,其中广告收入为612.4亿美元,广告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81.3%。

谷歌母公司还有一笔“大收入”是云计算服务,总额为55.4亿美元,占公司总收入的7.4%不到。

大家看到这个数据有没有发现什么神奇的现象?是不是感觉,从营业收入上来看,谷歌根本不是什么科技公司,而是一家广告公司啊!

我们再回过来看看本地的大师是怎么念经的。阿里2021年第三季度公告显示,本季度总收入为2006.9亿元,其中跨境及全球零售批发业务总收入150.92亿元,云计算服务200.07亿元,实体大卖场业务大约200亿元。

这样算下来,还有大约1450亿元的收入,就是所谓的“核心业务”收入了。

现在是信息时代,我们也没必要卖关子,大家应该听说过,阿里是靠卖流量挣钱的。这1450亿元其中的大部分,应该就是某宝和某猫(现在估计还要加上某特)上面的卖家买流量的收入。

大家就算没在某宝上开过网店,相信绝大多数网民朋友们都在某宝上买过东西。实际上,某宝平台买卖双方,应该都是不给某宝平台交纳手续费的。

也就是说,一个茶杯如果卖15块钱,那么买家付了15块钱,卖家应该也能收到15块钱(当然,前提是没有做相关的佣金推广)。

这样一来,很多人自然就会产生开头的那句疑问,互联网巨头又不是慈善组织,免费让大家开店、买东西。这么大的公司,那么多高薪职员,那么大的技术投入,钱是哪里来的?光靠投资人烧钱吗?

很显然,互联网巨头们一定是生财有道的。互联网巨头们最大的财富,就是数以亿计的用户的注意力总时间。这就是所谓的流量。

任何商业模式,任何创业行为,任何生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挣钱。这看似是句废话,但光凭初创企业两年后的存活率仅有10%这一点,就说明其实大多数创业者根本不知道如何挣钱。

挣钱的核心是价值变现。个人也好,企业也罢,要挣钱就要对外提供价值,这只是第一步。当市场有客户认可并有购买力支付的时候,这个价值才能变现。

互联网巨头的挣钱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这是大家理解的传统商业模式。另一种是羊毛出在猪身上,这就是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模式。

羊毛出在羊身上,这是直接赚钱法。很明显这是用户付费模式,谁用谁付钱。比如大家熟悉的网游充值买点卡、买装备,比如视频网站充值会员看最新热播剧等等。

羊毛出在猪身上,这是间接赚钱法。也就是用户免费使用产品和服务,由另一部分可能从这些用户身上获益的商家付钱给互联网巨头。

这部分商家付钱给巨头们干嘛?买的是什么?就是买用户的注意力时间。用户们免费使用互联网产品和服务,付出的代价就是要承受各种形式给你插播的广告。

对于向巨头们付钱的商户而言,这种商业模式本质上就是科学地赌概率。

什么叫“科学地赌概率”?意思就是说,无论是互联网巨头,还是商户本身,他们的市场营销专业团队(甚至是机器算法)会仔细分析数据,什么场景下推什么广告,用什么形式展示,用户点击广告的频率是多少,点进去的用户,最终的成交率是多少。

这最终的成交率,就是互联网巨头给商户们(真正付钱的金主)提供的价值。这个价值会经过市场博弈,得出一个均衡的市场价,也就是多少展示量要多少钱。

某宝免费让大家开店卖东西、买家不付手续费买东西,他们的收入就是来自于商家买首页(甚至置顶)展示量的花费。

为什么现在很多电商都说生意不好做?为什么大家都时不时地在网上看到类似“网店年营业额五个亿但净利润不足一百万元”之类的文章呢?

这一方面说明做生意的成本确实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个互联网巨头给商户们卖流量的价格在这个点上,达到了某种均衡状态。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这么低的利润,那么多商户还能接受?按照市场经济原理,价格过高不是会降低销量,最终迫使卖家(这里就是巨头们)不得不降低售价(流量单价)来提高销量吗?

这就说明,很多商户确实面临各方面的压力,导致他们愿意以极低的利润来维持整个业务的存续。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是,他们可能有工厂,里面有几十甚至上百个职工要养活。不买流量就没有成交量,工厂不开工也要发工资。

而现在的社会是,坐办公室两千块一个月很多人都愿意去,进工厂做流水线工人一个月七八千也很少有人愿意去。那么这些商户就会担心,工人如果不养了,他们走了之后可能就再难招回来了。

这个话题就能进一步扯远了。大家就能发现,难怪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开始转移到东南亚地区了。这就是宏观经济的学问了。

那么,我们能从互联网巨头身上学到什么呢?

第一,要学会间接赚钱法。当然,普及开来可以称为“间接成事法”。当我们想要做成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的时候,有些单刀直入是好方法,但很多时候不适合太直接的方式。

像赚钱这种事情,你直接敲门、打电话,开口就要向别人推销一个产品,当代社会基本上所有人都应该很反感。

这时候要学着转个弯,或者转几个弯来尝试间接达成你的目的。怎么间接呢?先找对方的利益诉求点,你想办法先把对方的利益诉求给满足了,让对方欠你之后,等对方主动产生要为你提供价值的时候,再委婉地把你的诉求提出来。

大家一定听说过,很多卖老年人保健品的销售员,先是天天陪老人聊天,再是去老人家里帮忙做这个做那个,搞得人家不好意思了,最后花高价买了很多东西。

当然,我们这里讲这个不是鼓励大家去“套路”别人。而是希望大家区分善意的“想做事”和恶意的“想做事”。对于善意的间接做事方法,我们要活学活用;对于恶意的间接赚钱法,我们要具备识别能力,进而避免自己和家人掉进别人的坑里。

第二,要明白注意力也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资源了。大家要善用自己的“注意力资源”,把自己的关注度和时间分配到帮助个人成长、提升个人幸福的领域。

识别巨头们的商业模式,了解巨头们的赚钱方法,我们不一定能够模仿,不一定能够再自己创造一个“某里”、“某讯”、“某东”。

但是,我们可以在了解他们的套路基础上,更好地让互联网工具为我们的生活便利和人生幸福多做贡献,并且避免被很多的互联网套路绕进去浪费不必要的时间投入和金钱消费。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从信息技术的发展中,收获时代的红利。避免自己和家人成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商业过度收割的韭菜。

(全文完。欢迎关注)

猜你喜欢